琅琅上口的成语故事


琅琅上口

拼音láng láng shàng kǒu

基本解释琅琅:玉石相击声;比喻响亮的读书声。指诵读熟练、顺口;也指文辞通俗;便于口诵。

出处清 王韬《淞隐漫录》:“自幼即喜识字,授以唐诗,琅琅上口。”


暂未找到成语琅琅上口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琅琅上口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章甫荐履 《文选 贾谊<吊屈原文>》:“章甫荐履,渐不可久兮。”
靡所底止 《诗经·小雅·祈父》:“胡转予于恤,靡所底止。”
匡乱反正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太史公自序》:“仲尼悼礼废乐崩,追修经术,以达王道,匡乱世反之于正。”
绰有余裕 先秦 孟轲《孟子 公孙丑下》:“我无官守,我无言责也,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?”
二八佳人 宋·苏轼《李铃辖座上分题戴花》诗:“二八佳人细马驮,十千美酒渭城歌。”
杀鸡取卵 希腊《伊索语言 生金蛋的鸡》:一个蠢人想杀了鸡从鸡肚子里取出金块,从而一下子发大财,结果却一无所得
仇人相见,分外眼红 谢扶民《壮族人民优秀的儿子韦拔群》:“仇人相见,分外眼红,于是双方的随员就对打起来了。”
饥肠辘辘 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 西湖主》:“而枵肠辘辘,饥不可堪。”
十羊九牧 《隋书 杨尚希传》:“所谓民少官多,十羊九牧。”
冠绝一时 《晋书·刘聪载记》:“十王习击刺,猿臂善射,弯弓三百斤,膂力骁捷,冠绝一时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