吞声忍气的成语故事


吞声忍气

拼音tūn shēng rěn qì

基本解释吞声:不敢出声;忍:忍耐。形容受了气而勉强忍耐,不敢出声。

出处元 高文秀《黑旋风》第一折:“我只是吞声忍气,匿迹潜形。”


暂未找到成语吞声忍气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吞声忍气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星霜屡移 唐 高适《为东平薛太守进王氏瑞诗表》:“星霜屡移,书奏仍阙。”
快马加鞭 明 徐姬《杀狗记 看书苦谏》:“何不快马加鞭,迳赶至苍山,救取伯伯。”
举世混浊 战国楚·屈原《离骚》:“世混浊而不分兮。”
杜绝言路 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:“操欲迷夺时明,杜绝言路。”
野没遗贤 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20卷:“那爷爷圣武神文,英明仁孝,真个朝无幸位,野没遗贤。”
挖空心思 清 俞万春《荡寇志》:“今此贼挖空心思,用到如许密计,图我安如泰山之郓城。”
粗服乱头 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容止》:“裴令公有俊容仪,脱冠冕,粗服乱头皆好。时人以为玉人。”
气吞牛斗 明 胡文焕《群音类选〈蟠桃记 诞孙相庆〉》:“看兰孙,气吞牛斗,知不是等闲人。”
面有难色 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25回:“贾大少爷因为奎官之事,面有难色,尚未回答得出。”
皮笑肉不笑 巴金《秋》十九:“王氏看见陈姨太的粉脸上皮笑肉不笑的神情,知道陈姨太在挖苦她。”